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专业电子白皮书
一、专业定位
(一)使命与愿景
基于学校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学生创造社会价值,以培养数字化人才、IT人才为核心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明确了本专业的使命与愿景。
(二)策略
(三)专业建设目标
(四)专业定位
本专业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核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途径,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为目标。实行学校TOPCARES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混合式教育模式,确定了适合本专业的具有跨学科知识、计算和数据思维的智能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开发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人工智能+X领域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算法应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系统管理与运维能力等,以及培养掌握先进的人工智能方法、技术和工具,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及信息化时代下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构造复杂数据智能系统;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具备信息化时代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计算思维和数据思维能力,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模型、原理与方法,在人工智能领域及相关产业从事智能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部署、运维等工作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一)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能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
(3)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文化素质
(1)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2)具有更新知识和自我完善的学习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具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态度;
(4)具有遵章守纪、按规办事的习惯;
(5)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学,具有一定的人文、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6)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3.职业素质
(1)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集体意识和良好的分享态度,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
(2)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对技术的探究意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能够保守商业机密;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4)具有大局观,能够理解企业战略和适应企业文化;
(5)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意识;
(6)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对岗位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领悟性、系统性、条理性,能够积累和学习;
(7)具有从事人工智能开发工作的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
4.身心素质
(1)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知识
1.文化基础知识
(1)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法律知识;
(2)了解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掌握常见应用文写作知识;
(3)掌握英语的使用,能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顺畅阅读英文技术文档。
2.专业基础知识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数学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管理学知识;
(2)掌握电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编程、人工智能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3)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基础和智能科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人工智能工程问题。
3.专业核心知识
(1)能够将人工智能工程方法与技术及相关数学模型方法,应用于人工智能系统、算法效率、应用开发等工程问题的表述、比较和综合;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及理论;
(3)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的知识及理论;
(4)掌握机器学习的知识及理论;
(5)掌握自然语言处理的知识及理论;
(6)掌握智能感知与交互的知识及理论;
(7)掌握人工智能+X应用的知识及理论;
(8)掌握智能大数据的知识及理论;
(9)掌握认知计算的知识及理论。
(三)能力
1.专业(职业)基本能力
(1)具备从事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对人工智能系统需求的不断变化,自主获取知识并制定解决方案,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2)具备人工智能系统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和组织管理能力,具备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的服务工作能力;
(3)能够了解应用领域背景知识,运用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结合人工智能专业知识,识别复杂问题的关键环节、关键参数,对复杂人工智能应用系统进行综合分析;
(4)能够基于人工智能原理,通过阅读人工智能工程技术文档或源代码,以及工程利益相关者调研,分析复杂人工智能工程的解决方案;
(5)根据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工程问题的特征和研究目标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构建实验系统,安全地开展实验,正确地采集实验数据,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关于人工智能工程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性和质量的结论。
2.专业核心能力
(1)具有人工智能相关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开发能力;
(2)具有理解﹑分析人工智能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具有必备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智能算法应用能力。
3.其它能力
(1)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
(2)充分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具备个人工作于团队的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具备外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4)了解人工智能学科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的行业法规;
(5)了解人工智能学科的行业发展动态,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模式
五、就业方向
六、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生将通过通识课程、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跨领域、跨学科的专业知识。
七、实践体系
本专业构建了以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能力培养体系,大一至大三,每学年设置一个独立的实践学期,为期4周时间进行项目实践。大一实践学期主要进行Python与数据分析、C语言编程等基本能力实训,大二实践学期主要开展围绕模式识别、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内容的专业能力实训,大三实践学期主要开展围绕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图像分析与理解等内容的综合能力实训,大四开展为期8周的项目实训和16周的毕业设计(论文)。
八、师资队伍
(一)教师队伍结构
人工智能专业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人,硕、博士学位比例100%。专业核心课程以配备“双师型”教师为主,由经验丰富教师担任课程主任,教师梯队结构合理。
(二)教师发展机制
九、教学条件
本专业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利用百度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资源,建设东软百度人工智能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加强人工智能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用于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教学和拓展能力培养的实验室4个,分别是模电数电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电路原理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本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类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符合专业定位。
十、专业特色与建设举措
(一)专业特色
高等教育高质量的根本与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课程、教材和技术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的“新基建”。在夯实教学“新基建”托起培养高质量的背景下,本专业以培养兼顾知识、实践、创新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来擘划专业建设和改革、教学创新与作法,建构了本专业特色。
(1)地域优势特色:基于地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优势、产业办学优势、国家级软件园的区位环境优势,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融合东软特色的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和基于以学习效果导向理念的OBE特色:TOPCARES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质,来创造学生的价值,并通过学生未来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实践为社会做贡献,从而创造社会的价值。TOPCARES系统化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面向前沿和应用,构建了能力导向、项目牵引、内容动态更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工程背景环境的实践育人模式。
(3)产教融合,面向应用的教学特色:根据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设计和实施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相结合的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实践育人,将项目的设计、训练和实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逐级递进的项目实践循序渐逬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共同提供师资,共同完成教学,使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特色: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运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通过创新创业培养过程的校政企三方联动,搭建一条产学研生态链,完善创新创业支持和保障机制,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5)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特色:培养贯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的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等的横向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特色建设举措
1.提升教师教书育人本领,优化师资队伍
(1)造就有理想信念、有师德师风、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五有好老师;
(2)培育储备学识发奋图强、教育教学与时俱进、课题研究攻坚破难的高素质教师。
2.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强化科学研究水平和产学研合作
(1)具备多视角、多领域、多层次研究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
(2)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
3.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新技术发展来改革教学内容
(1)按《新工科》教育思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多体系融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2)基于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工程教育模式、全面贯彻落实TOPCARES方法学,多体系融合,一体化设计。
4. 深化实践育人,强化系统观、工程观、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
(1)优化人工智能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实现实践能力递进式培养;
(2)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5. 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自建构主义学习模式和4A学习平台,深化混合式教育模式改革;
(2)转换教师角色为学生学习的打动者、引导者、启发者、影响者、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评价者。
6. 以OBE理念,完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1)以能力达成为导向、以成果为导向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2)考核的主体多元化,将企业、社会评价合理地纳入评价主体;
(3)考核内容多元化,兼顾创新能力、沟通表达、态度习惯、责任感评价;
(4)考核方式多元化,如作品、项目答辩、技术报告,兼顾创新、沟通表达等成果。
7. 以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教学资源和工程实践环境
(1)按金课的两性一度的标准,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推进线上、线下、线上线下、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等五类精品课程建设;
(2)系统设计“实验、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8. 落实TOPCARES,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1)培养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心素质;
(2)强化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
(3)培养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沟通协调、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表达能力、态度。
9.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夯实德才兼修素养
(1)使思想政治教育贯通到专业的学科、教学、教材、管理;
(2)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
(3)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到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讲授、课程考核、课程评价、课外实践活动各环节。
10. 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一个夯实:建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夯实教学质量根基;
(2)二个精进:教师参与教学竞赛、教改项目和科研项目,精进教学质量水平;
(3)三个体现: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教育大赛,体现教学质量成果;
(4)四个保证:推动双师评定、主讲教师资格、学业导师、日常教学检查,保证教学质量功效;
(5)五个评价:实行督导、学生、领导、同事评教和校外专家考核,评价教学质量成效。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