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在转型发展中提升教学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又一重大改革已悄然开始一一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服务支撑,增强国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转型发展将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培养链”三链融合的一场“新革命”。
应用技术型大学因时代而生,民办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也是民办高校实施转型发展的关键和保障。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形势的转变,民办高校也面临着发展瓶颈和严峻挑战,如生源质量相对较低、师资力量不强、管理体制不够规范等,导致民办高校培养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所以,民办高校应当通过转型发展,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问,实现多路径的突破和多样化的探索发展。
一、人才培养体系突出多元性
应用技术大学是基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区别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的传统大学。这也就要求民办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即就业需求、创业需求和继续深造需求等。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上,要立足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具有前瞻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维中突破,追求“人优我特”,突出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实施多元化的考核,凸显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障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对接。在人才培养思路的确立上,要明确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主线,做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与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结合、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相关联为基本出发点,通过项目化、模块化、学分化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解决人才培养脱节化、趋同化和单一化的问题。
二、师资结构体现应用性
师资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特色与特长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是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的重中之重。事实上,民办高校应比公办高校具有更大魄力引进或柔性聘用高层次的应用型领军人才和具有行业、企业工作背景与学术能力的“多面手”,打造一支专兼结合、校内校外融合、理论与实践链接的“双师型”人才培养团队,与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建立稳定的教师外训实习基地,分批分期选派优秀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顶岗实践等,引导教师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在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提升操作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民办高校更应发挥体制和机制优势,通过完善“引、聘、训、评、建”人才引进体系,以完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聘请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手段着力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改革教师管理与绩效评估体系,多方位积累和建设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三、专业课程建设体现时代性
专业是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除了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申请设置新的应用型专业,培育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外,如何依托原有学科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特色,同样值得深思。我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深入对接产业、行业和市场的需求,积极顺应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凝聚和发挥已有优势,努力办好、办强原有优势专业,调整和升级传统专业,引导基础理科、文科专业向应用性较强的理科、文科专业发展和转型,积极培植工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专业。同时,学院对一些社会人才需求量小、考生选报率低、毕业生就业难的专业及时停止招生培养工作。
同时,好的专业还需要有一个能将理论学习、实际应用、工具应用、设备操作以及问题解决、项目管理和理念创新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适用于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绝不仅仅是开设一些职业性强、操作性强的技术性课程那么简单。因此,我们坚持做到每一门课程都力求能引导学生培养一种意识、一种能力,能够指导学生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的问题,通过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学习和实践”的互融共进中,实现多元发展,双核提升;不断强化教学方法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3D虚拟教学等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四、质量监控保障体现系统性
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教学质量监控是针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环节和过程而设计,其目的在于完善和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互融效应,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我们根据教育部和河南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管理和发展实际,从外部监控、内部监控与保障、问题纠正和预防三个方面,深入剖析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因素,使其始终处于学校可操作的监控体系下,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
在外部监控方面,我校主要依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办学行为、办学规模、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如接受省学士学位授予权验收、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检查评估、省级品牌专业评选,顺利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毕业生实习实训考核、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开展实践技能课教学等,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在内部监控与保障方面,我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有教学质量监督机构、教研室、学生三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涉及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监控、专业设置监控、课程及教材质量建设、教学过程和学生信息反馈等方面。建立学院一系部一教研室一学生教学信息员为重点的四级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完善了《教学督导工作实施办法》《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质量标准与具体要求》《教师工作考核办法》《考务管理暂行规定》等制度,设置了院系两级教学督导专家组和班级教学信息员,配套足额经费。教学过程的监控主要通过随堂听课、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考核考试等环节的实施,全方位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从问题纠正与预防来看,通过外部监控反馈信息,及时对照要求、认真整改,跟踪问题的解决和预防今后类似问题的再发生;根据内部监控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重点监控和验证,落实整改措施,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和标准,形成自我螺旋上升的教学质量提升机制,达到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实践教学建设体现职业性
实践基地建设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更是民办高校突出实践实训、应用型办学导向的基本保障。我校坚持“转、改、建”的工作思路,明确应用型技术大学的建设目标,积极推动学院学科、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转方向、调结构、提内涵”转变,通过专业办产业、产教互融互进、校企合作培养、强化实践技能等方式,努力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此外,学院着重打造了科学研究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技术应用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等四个平台,尤其重视与产业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建设“四个模块”,即实验环节、实践载体、实训机会、实习平台,通过校内仿真实战环境的技术技能演练,如工程建设环境、电了商务环境、酒店管理环境、艺术设计环境等应用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使学习内容更贴近职业和岗位要求,使学生在校内四年基本上掌握和完成本专业的技能训练,为将来就业后更好地符合行业标准、职业要求和岗位职责奠定良好基础。(本文摘自《中国大学教育》2015年第11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