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商务导论》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跨文化交际商务导论》课程思政典型案例
外国语学院 赖燕容
一、课例情况概述
《跨文化交际商务导论》是我院四年制商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实际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文化素质。
二、课程思政的思路
外语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思政课程,专业知识仍为课程重中之重。因此,在思政教学设计上,思政内容不能喧宾夺主,且应与课程内容密切关联。本案例所展示思政教学主题皆与课程内容无缝连接,由教学知识点导入,融入思政主题并进行相关拓展。本案例所展示思政教学内容分布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三个教学单元,在每单元课件中体现不超3页PPT,每次思政主题教学所占时长不超10分钟。
结合《跨文化交际商务导论》前三个教学单元的阅读材料,本案例融入了三个思政主题: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prosperity)、民主 (democracy)、文明 (civility)、和谐 (harmony)、自由 (freedom)、平等 (equality)、公正 (justice)、法治 (the rule of law)、爱国 (patriotism)、敬业 (dedication)、诚信 (integrity)、友善 (friendship);②包容文化多样性及文化自信;③团结精神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三、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1.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跨文化交际)课文阅读(课本第5-6页)的主要内容为影响的人们认知(perception)及交际(communication)的三大因素。影响人们的认知(perception)及交际(communication)的三大因素有文化价值观、世界观(宗教)及社会组织(家庭及国家)。本章节的思政主题通过最后一个因素--社会组织(家庭及国家)导入,家庭层面的价值观影响必不可少,而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尤为重要,由此引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ore socialist values)。教师展示核心价值观的中文,要求学生进行汉译英练习。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2. Unit 2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文化与交际)Warm Up(课本第38页)主要内容为中国人前往美国人家中做客,由于文化差异,双方对待客之道的不同看法,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中美两国人民在待客之道上具体行为后,总结文化并无“好”或“坏”之分,只有“不同”,即应包容文化多样性。提倡学生们要积极地了解这些“不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有文化自信,不要盲目地洋化,贬低本国文化。
3. Unit 3 Cultural Diversity (文化多样性)Warm Up(课本第76页)主要内容为分别居住在美国及中国的两位中国朋友间互相帮助的故事,与其衔接的是一篇名为“American Friendship”(美国式友谊)文章,用以比较中式友谊与美式友谊。具体教学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引领学生分析总结课文内容中体现的中国式友谊并组织学生讨论表达对中国式友谊的理解,结合目前全球正面临的新冠病毒事件,课后阅读相关新闻报导及观看相关视频,小组讨论中国式友谊在此次抗疫中的体现,以小组为单位提交200词(字)内的心得体会报告。收取报告后的下一周课程中,总结学生的报告内容及关键词,并简要阐述“团结精神”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四、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1. 专业内容
本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训练英语阅读技能,掌握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三大因素(文化价值观、世界观、社会组织)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英语语言知识,了解中美两国在待客之道上的差异,了解中美两国友谊的不同表现。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既培养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也需要增加学生对文化差异的信息的了解。
2. 价值塑造及思想引领
①加深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引领学生审视自我价值观,强调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②提倡学生要包容文化多样性。与此同时,要在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③向学生强调团结精神的重要性,深入体会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目前仍身处新冠病毒疫情中,建议学生要配合国家及地方的抗疫政策,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抗疫活动,为国家及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以第三单元的思政教学为例,在学生对于此次我国如何应对疫情的小组讨论报告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为:unity, firm confidence and selfless dedication, contribution, help, solidarity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在此次抗疫中我国人民体现出来的责任感、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有较深的感触,这有助于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传播团结精神、奉献精神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