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新论断系列评论之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伟大成就的最高礼赞,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创造走自己的路的高度自觉,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继续成功、开创美好未来的充分自信。
10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四个伟大成就一步一个脚印,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矗立起重大里程碑,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更为充分的保障、基础与力量。
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制度优势是伟大复兴最大的保障。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规律,经过艰辛探索和伟大创造,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从“两弹一星”到脱贫攻坚,从抗震救灾到疫情防控,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和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诸多制度优势已经成功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创造出发展与治理奇迹。只要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继续做好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遵守和执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伟大复兴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到今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中国社会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齐全、人力资源丰富、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空间广阔,经济发展前景长期向好。不仅已经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还依然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行动继续引领世界发展,引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伟大复兴有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百年奋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民族在精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在重大问题上越来越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标准、自己的价值,绝不接受西方“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作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断,正是今日中华民族精神主动的一个具体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确保了实质民主与全过程民主。在迈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像这样的精神主动还有很多:针对西方标榜的多党制,旗帜鲜明提出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彰显在国家发展、社会治理、人民民主方面的巨大制度优势;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更是理直气壮地讲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不是市场经济,西方市场经济只是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14亿多中国人民实现了精神上的完全主动,汇聚成强大的、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还有什么人间奇迹是创造不出来的呢?
伟大复兴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复兴,更是文化文明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吸收中华5000多年灿烂文明养分,汇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仅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亦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社会不要也不能局限于社会发展方式的“唯一解”,不要也不能沉湎于文明发展的“单线程”,别样的道路选择、别样的文明形态同样具有现实性,甚至更精彩、更有意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上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道义制高点。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想把中国排除在世界产业链之外,结果发现离开了中国制造不仅不可能让经济复苏,连疫情防控的基本物资都难以保障。经济领域是如此,社会发展、全球治理方面同样是如此。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中国号”巨轮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破浪前行。
(作者:辛鸣,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